>

热点关注

“大灾之后有大疫”!暴雨洪涝之后,一定要记住这几件事!

发布时间:2021-07-26 14:52:03 热度:

疫情防控

不可掉以轻心

最近几天,河南郑州、新乡等多地出现暴雨、洪涝灾害。古话说:“大灾之后,必有大疫”,意思是指在发生暴雨、洪涝、地震等大的自然灾害之后,很容易出现各种传染病疫情,一定要做好防疫工作。

 

暴雨洪涝后,要防哪些病?

洪涝灾害后易发的传染病

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:

一、呼吸道传染病

灾区居民住的临时帐篷、房屋比较简陋拥挤,空气流通不畅,卫生条件比较差,再加上饮食不规律,昼夜温差大,人们的抵抗力下降,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传播,如甲型H1N1流感、流行性感冒、肺结核、百日咳、麻疹等。

二、肠道传染病

当水资源缺乏、卫生条件被破坏、生活环境被污染时,肠道传染病就会增加。

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伤寒、副伤寒、肠道病毒感染、甲型和戊型肝炎、霍乱等。主要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引起,以消化道症状为主。

肠道传染病的特点是潜伏期比较短,发病急、传播快、传染性强、危害性大,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,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与暴发。

三、皮肤传染病

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,容易导致各种皮肤病发生,比如:

手足浸渍: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、脱屑和渗出,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,通常位于手指、足趾间。

皮肤癣病:洪涝灾害时,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,加上生活环境温暖潮湿,易造成各种癣病多发。

四、自然疫源性疾病

由于洪水淹没了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,大量鼠类和动物迁徙到高地,形成新的疫源地,导致相应的疾病传播,主要有钩端螺旋体病、肾综合征出血热等。

这些疾病起病急,病情进展快,死亡率高。

五、媒传染病

由于降水、气温、空气湿度等条件变化,促使很多病原体繁殖加速,并且滋生出大量协助病原体传播的昆虫媒介。由虫媒传播的疟疾、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登革热等疾病增加。

六、接触传播疾病

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,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,发病快、传染性强。当人群密集时接触增加,传播机会也增加。临床表现为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。

附表:水系灾难后的主要传染病的传播特点与预防方法

 

灾后防病

中国疾控中心2018年在其网站刊文《洪涝灾害灾后健康宣教核心信息(2017年版)》,提醒公众,洪涝灾害发生后,要注意饮水卫生。

*不喝生水,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、桶装水;

*装水器具必须干净,并经常倒空清洗;

*对临时的饮用井水、河水、湖水、塘水等,一定要进行消毒;

*自来水水管或水龙头如被污染,退水后应充分清洗管路,水龙头表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。

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,不吃淹死、病死的禽畜。洪涝灾害一般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,食物易腐败变质。食用腐败变质食物易引起食物中毒。食用不洁食物易引起痢疾、伤寒、甲肝、霍乱等肠道传染病。淹死、病死的禽畜可传播猪链球菌病、禽流感等传染病,不可加工食用。

注意环境卫生,不随地大小便,不随意丢弃垃圾。洪水过后,环境中的垃圾较多,应尽快清理。随地大小便不仅会污染水体和环境,还有可能造成苍蝇大量孳生,传播痢疾、伤寒、甲肝、霍乱等肠道传染病。

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,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预防皮肤溃烂和皮肤病。人体皮肤长时间浸泡在水中,会引起皮肤溃烂、感染等严重后果。下水劳动时,应每隔1~2小时出水休息一次。避免在洪涝期间,经过积水路段。积水可掩盖水中深坑、掉落电线等,要避免涉水通过,防止意外伤害。

做好防蝇防鼠灭蚊工作,预防肠道和虫媒传染病。

*在居所内安装纱门、纱窗、蚊帐等防蚊、蝇设施;

*推荐使用蚊香、气雾罐、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;

*抗洪值守人员应配备防蚊帽、穿长袖衣裤,裸露部位可喷涂驱避剂;

*蚊蝇鼠等病媒生物异常增多时,需及时报告当地政府部门。

勤洗手,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。勤洗手可保持手卫生。经不干净手可传染痢疾、伤寒、甲肝、霍乱等肠道传染病、“红眼病”等接触性传染病。尽可能避免共用毛巾,保证一人一巾,且经常消毒。

如出现发热、呕吐、腹泻、皮疹等症状,要尽快就医,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。发热、呕吐、腹泻和皮疹可能是传染病的早期信号,洪涝灾害期间,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要尽快就医。

在血吸虫病流行区,尽量不接触疫水,必须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。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四川、云南等省份部分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,应谨慎接触野外水体,下水生产劳动时建议穿戴胶靴、胶手套、胶裤等防护用品或涂抹防护油膏。如已接触疫水但未采取防护措施,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,发现感染应尽早治疗。要加强人畜粪便管理,未经无害化处理不得排入水体,禁止到有螺洲滩放牧。

保持乐观心情有助于问题解决。灾后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,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。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生活规律,如超过一个月仍未恢复,应向精神科医生求助或到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咨询。